两会期间,恰逢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在播出,被人称为“中国保尔”的张海迪也自然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
3月7日中午,在全国政协社会福利界委员的驻地门口,记者碰巧遇到张海迪委员,她正要去理发。记者决定趁此机会采访她。
当记者一提她是“中国的保尔”时,张海迪就表示抗议了,她说,“很早以前,也许是1981年,呀,一下子19年了,人们刚认识我时,就有人说我是中国的保尔,我那时就不同意,这我担不起,我是中国的海迪,我有我自己成长的道路。”
坐定后,任头上堆满洗发水的泡沫,张海迪就慢慢解释起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她的印象很深,后来给她印象更深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写的《永恒的爱》。从那里,她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病痛折磨,患上精神分裂症四年后才写了那本传世之作。“健康人无论怎样想象都代替不了残疾人自身的体验,所以我非常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所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努力。我只是不能走,而他是不能走、不能看,比我更需要毅力去战胜困难,那种精神力量是人类不屈精神的代表。”
至今,张海迪仍珍藏着一张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访华时签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照片,那是一个不相识的四川医生寄给张海迪的。近五十年了,照片也发黄了,时常带给她浓浓的怀旧情绪和无尽的力量。
张海迪说,其实,童年不止保尔这一个英雄影响了她,而是整个苏联文化影响着她们那一代人。苏联文化中的“英雄主义”教人不怕困难,用人生的伟大理想去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其中的“浪漫主义”则教人要珍惜爱情和友情。这一切来源于书籍,她永远不能忘记书的塑造作用。由此,她很忧虑我们现在的社会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吹发时,张海迪要求师傅把齐耳的短发向内卷卷,“像学生那样的。”45岁了,张海迪依然还有很多少女时代的梦。她最大的愿望是有人能把她的经历拍成电影或电视,重现残疾少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说,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越是残缺,想象空间越大,渴望越多。
张海迪现在在山东省作协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继《轮椅上的梦》后,她又出版了散文集《生命的追问》,发行十多万册。每次签名售书都是人山人海,场面令人感动:有人一口气买了好几本书,说要送给自己的孩子和朋友;有人翻到书的扉页说:“海迪,给我的孩子写一句话吧。”有患者专门从外地赶来,要求说:“海迪,可以握握你的手吗?”一握手便哭开了,仿佛要把心中的委屈和愁苦都诉说出来。